宝安湾 2021-07-15 原创
宝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芳 通讯员 周倩 樊泽田 文/图
人物简介
何伟,女,1920年出生在广东东莞,18岁加入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19岁加入中国共产党,随部队在惠州、宝安东江流域抗日,后随部队北撤山东,辗转于东北战场。如今101岁高龄的抗战老兵何伟在宝安安享晚年。
书香门第出身 成年投身革命
何伟出生于东莞一个书香门第,开明的父亲把子女都送进学堂接受教育,良好的教育、淳朴的家风使她从小就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年仅17岁的何伟和哥哥姐姐一起参加了爱国青年抗日宣传活动。
1938年10月,担任妇女抗日同志会会长的七姐,动员何伟参加中山公园的抗日动员大会。何伟毫不犹豫加入了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1941年6月的百花洞战斗,让何伟记忆犹新。当时,在曾生的带领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3大队(前身是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多次捣毁日伪军据点,摧毁了多条交通线路。为报复我军,日伪军决定在同月10日晚袭击百花洞村。获悉日伪军企图后,曾生率领1200余人在百花洞村和日伪军展开战斗。百花洞村四面青山环绕,交通不便,曾生利用地形优势诱敌深入,随后将日伪军围堵在百花洞村内,同时命令何伟负责做好部队供应给养工作。在子弹肆虐、炮弹横飞的战场上,何伟率领村民多次深入战场,为前线的战士运送子弹和粮食,整场战斗历时两天一夜,曾生部队以伤亡10余人的代价,共毙伤日伪军50余人。
见证国家革命历程 不能陪伴孩子成长
抗战时期,何伟所在部队一直活跃在敌后。进行抗日宣传、办夜校、调解宗族纠纷、给抗日将士送慰问品,把抗日宣传工作搞得轰轰烈烈,群众抗日激情高涨。
就在抗战最艰苦的1942年,何伟所在的部队被打散,她将一些失散的战友带回家中躲藏。为了维持战友的生存,何伟的母亲将家中两层的木屋抵押出去。不久,何伟与战友重返部队,但那时她家已生活困难,无力赎回房产。
1943年,何伟结婚并产下一子。产后一个月她就要回部队,孩子不能带在身边只能送人。母亲知道后说:“送别人还不如送我!”何伟深知,家里的经济状况很差,母亲要养孩子很艰难,但最终拗不过母亲的坚持,只能把孩子留给母亲抚养,自己回到部队去。11月,日寇出动一个师团,企图打通广九铁路,何伟跟战友们组织群众,通过歌曲、游戏、舞蹈等方式,宣传抗日大好形势,引导广大群众积极投身革命。
1945年日本投降,何伟生下第二个孩子,取名“和平”,但是不久,何伟又忍痛离孩子而去,到香港大埔医院开展工作。她后来在回忆录《宝安是我第二故乡》中写道,自己两次流泪,第一次是把女儿放在无力维持生活的母亲家里,自己无力资助,也无法陪着孩子长大,心中充满愧疚,只能跟孩子合张影,带着这张照片踏上革命的道路,就好像陪伴在孩子身旁;第二次是回家看到骨瘦如柴的女儿时,眼泪就不由自主地掉下来。何伟见证了国家革命的历程,却没能见证孩子的成长,这对一个母亲来说是一生的遗憾。
离休后发挥余热 投身青少年教育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何伟转业到广东,先后担任省民政厅人事科科长、省高级法院处长和司法厅办公室副主任,后调往四川工作,先后担任江津地区教育局局长、地委视察员、教育局顾问。
1982年,何伟离休后选择回到她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深圳宝安,并继续发挥余热,投身青少年教育工作,多次向宝安区各中小学师生和各单位青年干部讲述革命故事,发扬革命传统,受教育人数超过30000人次,为宝安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何伟说,在她生活的年代,虽然生活艰苦,但大家都不谈报酬,全心全意做好工作。现在生活好了,年轻人的选择也多了,希望年轻人能保持一颗学习的心,多用先进的思想理论武装头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宝安湾 2021-07-15
宝安湾 2021-07-15
宝安湾 2021-07-15
宝安湾 2021-07-15
宝安湾 2021-07-15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