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 2021-05-18
粤港澳大湾区是年轻的,从2017年7月在习近平总书记见证下正式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算起,还不到4岁;粤港澳大湾区是崭新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背景,本身就是国际上前所未有的新事物。还有新政策、新结构、新环境、新理念……一个“新”字,引领着大湾区的飞速发展。就是这样崭新的大湾区,3年多时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马兴瑞表示,广东有5.3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比2017年增加近2万家,其中超过5万家集中在珠三角9市。产业创新能力强,是广东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的发展“长板”。
百舸争流千帆竞
“昨天是云洲11岁的生日。希望它能跟随大湾区共同发展,借助难得的历史机遇,实现从技术的积累引领到产业化地服务海洋经济,也为国家的发展做出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贡献。”张云飞说这话时是2021年4月16日。“云洲”是他创办于2010年的珠海云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那一年4月15日,26岁还在香港科技大学读博的张云飞和小伙伴们来到广东珠海创业,自此中国有了第一家无人驾驶船艇企业。
11年间,云洲智能成长壮大,参与制定了中国现有的全部9项无人船艇行业标准,拥有无人船艇核心专利390多项,其中自主航行等核心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推出世界第一艘环境监测无人船等自主产品,填补多项国际国内技术空白,产品销往46个国家和地区。
如果说张云飞的故事只是伴随着大湾区建设开启了新篇章,那么更多港澳创业者或在港澳学习工作过的年轻人,则受惠于大湾区的新政策,怀揣梦想而来。香港人廖国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到江门的。“孵化器的支持非常大。以前香港人来内地开公司比较复杂,这次用一个月时间就办好了,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廖国强的公司主要业务是工业生产数字化项目。他有自己的专利,希望能发挥所长做点有意义的事。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一直都是弄潮儿的竞技场,如今,乘着大湾区建设的东风,新一代大展身手。而这一次科技含量更足,创新氛围更浓。
粤港澳大湾区能不能比肩国际一流湾区,关键看创新,这是广东省领导们的共识。与北京、上海同为国家布局的三大国际科创中心,大湾区建设伊始就亮出了新姿态。据统计,广东省为支持港澳科研机构参与广东省的重大科技计划,向港澳开放1万多台大型科学仪器,累计跨境拨付财政科研资金1.5亿元。同时布局建设10家省级实验室,并与港澳合作新建20家联合实验室,吸引到近200位院士和40余位港澳科学家到广东工作。珠三角9市累计发放个税补贴23.9亿元,引进近9000名境外创新人才。
有志青年和潜力湾区的双向奔赴,持续释放创业创新的活力。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深圳—香港蝉联全球第二大创新集群,超过了美国硅谷的圣何塞—旧金山创新集群。
产业创新动力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然而让科学技术转化为经济效益不容易,让科学技术成建制地、持续地完成落地转化更不容易。要做到这一点,天时、地利、人和一样也不能少。湾区速度让加快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化成为可能。
4月22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正式奠基,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香港城市大学(东莞)4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同步启动,首聘18位著名院士专家为科学城顾问,8家科技企业牵手中国科学院系统共同开展技术攻关。此前,深圳市光明区举行科学城集中入驻系列活动,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深圳市神经科学研究院等一批重大科研机构和项目纷纷落地。
2020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批复同意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学城共同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对这两个科技园区来说,这一批复使它们双双从地方队进入国家队,从市级战略跃升至国家战略。
深圳作为国际科创中心的主阵地,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布局上一直走在前列。深圳市副市长刘庆生介绍,目前鹏城实验室已集聚31名院士、184名高水平科学家,以及超千名的科研工作人员。深圳湾实验室、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等一流实验室建设加快推进。
与此同时,国家药监局药品和医疗器械技术两个审评检查大湾区分中心顺利落户,第三代半导体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等国家级产业平台获批建设,极大地增强了深圳的产业创新动能。与此同时,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已成为东莞新名片。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已孵化了80个创业实体,大部分是机器人及其零部件生产企业。
伴随大湾区建设而来的三地营商环境规则对接、金融市场进一步互联互通、民生领域港澳居民市民待遇全面落实,为湾区的发展打开天时的机遇,也注入了人和的活力。
据统计,2019年2月到今年4月,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已陆续出台231部涉粤港澳大湾区相关政策文件。排在前三位的关注领域是就业创业、财税支持、科技创新。“港澳青年”成为231部政策文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词汇。
与此相呼应,目前仅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就有近30位来自香港的年轻人在此创业,孵化出不少独角兽科技企业。整个大湾区,由三地合作建设的创新创业基地达13家,在广东有港澳青年创业团队近600个,从业人员超4000人。天时、地利加上人和,大湾区涌现创业创新浪潮也就不足为奇。
政策先行辟新路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区域开放室主任卢伟说,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经济内循环与外循环衔接的重要桥梁纽带,大湾区必将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先行区和示范区。下一步,大湾区将在更好地对接吸引全球先进技术、人才、资金等高端要素集聚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新基建”,发力“新消费”,实施“新出口”,开展“新研发”,进而在投资、消费、外贸、创新领域率先构筑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大湾区建设在“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框架内,发挥粵港澳综合优势,创新体制机制,大胆闯、大胆试,辟出一条新路。有信心,也有挑战。
中山市委党校决策咨询部四级调研员赖光耀对中山的经济发展史如数家珍。对于市委和市政府直面经济增长乏力等问题,下决心重塑发展格局他举双手赞成,希望中山能借助大湾区发展的机遇再创辉煌,建成湾区枢纽精品城市,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一极。
肇庆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江泽全这样为记者描绘他的思考:有了宁德时代和小鹏汽车这两个创新型企业,是不是可以把新能源汽车上下游整合起来?是不是也可以引进科研机构?他希望能把肇庆打造成为新能源产业的制高点。
湾区各级各地,都在努力把不同体制机制、产业链条之间的堵点、空白点看作需求,推出创新举措,把问题转化成机遇。
在珠海,了解到三地工程标准等方面的差异对实际工作的影响后,地方人大通过立法出台了《珠海经济特区横琴新区港澳建筑及相关工程咨询企业资质和专业人士执业资格认可规定》,由此诞生了广东省首家内地与港澳三地联营式工程顾问机构。
在佛山,乡镇企业大发展时代留下的大批破旧村级工业园被彻底改造,为构建新产业格局腾出发展空间。
在佛山南海区,广东金融高新区聚集全球著名金融机构后台业务,支撑了数以千计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吸引中国工商银行、毕马威等超1000家金融机构及知名企业落户,总投资超1600亿元。
……
行走大湾区,记者感受到各处敢闯敢试的蓬勃生机。我们坚信,中国特色的大湾区经济发展一定能带给世界新的希望、新的惊喜。
(采访组成员:经济日报记者 徐 涵 乔申颖 喻 剑 赵 晶 曾诗阳 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俊杰 执笔:乔申颖)
深圳交通 2021-05-18
原创 2021-05-18
原创 2021-05-18
原创 2021-05-18
原创 2021-05-18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