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2021-04-21 原创
宝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芳 通讯员 赵贵斌 黄国旺 樊泽田 文/图
人物简介:冼炳球,东江纵队老战士,1933年出生在深圳宝安,13岁参加革命,1950年复员回村,先后担任民兵营长、治保主任、团支部书记等职。
打不死的“孙悟空”
1933年,冼炳球出生在宝安新桥,是土生土长的洪田村人。6岁时,他母亲莫名失踪,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他只能逃荒、乞讨,靠乡亲们的救济才活下来。两年后,与他相依为命的父亲也撒手人寰。无依无靠的冼炳球靠帮人放牛挣口饭吃。那时日伪军欺压老百姓,乡亲们的日子都过得很苦。
洪田村紧靠洪田火山,地理位置特殊,抗日战争打响后,这一带也成了共产党活动的地区,后来还发展为东江纵队的一个根据地。村里有一间庙叫慈云阁,游击队员白天就躲在山上的庙里,晚上到村里做群众的工作,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帮助群众种田插秧。游击队从开始只有几个人,到后来一个班、一个排、一个连,队伍不断壮大。在这些游击队员的影响下,小小年纪的冼炳球萌生了参军的念头,梦想自己也能成为一名抗日游击队员。9岁那年,冼炳球和5个小伙伴一起去慈云阁找当时的队长彭沃,要求参加游击队,彭沃看他们几个年龄小,就介绍他们到麻布村游击队驻点,参加培训。训练期间,其他5个人都因为吃不了苦放弃了,只有冼炳球坚持到了最后,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游击队员。从加入游击队的那一刻开始,冼炳球就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他只希望能多打死几个日本鬼子,赶走侵略者。
在组织的安排下,冼炳球伪装成放牛娃,为游击队搜集、传递情报。第一次送情报是从新桥出发,送到松岗燕川。他清晰记得,在前往松岗的路上碰到了日军,情急之下,他直接跳进旁边的小河里,甚至忘了自己不会游泳。“那时候,我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千万不能被敌人发现,不能让信落到敌人的手里。”回忆往事的冼炳球说道。
因为表现出色,1946年,13岁的冼炳球正式编入了东江纵队警卫连。1947年的一天,冼炳球奉命将一封绝密情报送到东莞霄边的根据地,为了躲开敌人,他专挑小路甚至田埂前进。刚出沙井就遇到扫荡的国民党军,他藏到附近乡民的柴草间才躲过一劫。离开柴草间不久,在松岗罗田又碰上另一批扫荡的敌军,狭路相逢,四周空旷无处躲藏,突然他发现身边有一片水田,就连忙跳进去,趴在那里纹丝不动,等敌人走远了,才钻出来,浑身上下沾满了泥巴。为了抓紧将情报送到根据地,他也顾不上清洗,在确认情报没有破损后,继续向着目的地出发。在快到霄边的时候,他再次发现敌人,但这次敌人也发现了他,敌人的子弹从他头皮擦过,险些丢了性命。两年时间里,他送出去100多封信,最远的一次是送到罗浮山。躲桥底、跳河沟、钻树丛、藏草堆……尽管危险重重,但冼炳球都能沉着冷静地应对,顺利完成任务,部队领导和同志们都称他是“打不死的孙悟空”。
冼炳球及其获得的荣誉勋章。
复员回村组建民兵队
1949年冬天,宝安解放,冼炳球被编入宝安警卫大队二连。1950年3月,冼炳球复员回到洪田村,他自发组建了民兵队,并任民兵队长,用他多年的部队实战经验,组织队员进行军事化训练。那时候沙井刚刚解放,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很多特务出来搞破坏,于是他经常组织民兵日夜伏击,抓特务。
因为领导能力强,工作上心,村民一致推选冼炳球担任治保主任,负责维护村里的治安工作,同地主土豪作斗争,为村民争取利益。他还相继担任了村里的民兵营长、团支部书记等。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当时的冼炳球在村里积极号召青年报名参军,有的青年后来在朝鲜战场上立功受奖。
幸福生活不忘党恩
作为一名老兵,他一直希望自己孙子也能参军入伍,保家卫国。对于孙子参军的事情,起初家里还有些反对的声音,冼炳球知道后直接批评家人,没有国家安全,哪有家庭的幸福。孙子参军报名那天,他穿上军装,亲自带着孙子去报名。
为了弘扬革命传统,冼炳球除了对身边人言传身教,也经常借助街道、社区、学校等平台,以多种形式对居民、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宣传革命英雄事迹。2014年,他还捐给宝安区博物馆40枚战争纪念章,希望这些纪念章能帮助后辈了解历史、铭记历史。
冼炳球,他一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关心、爱护、教育下一代,让他们健康成长。
原创 2021-04-21
原创 2021-04-21
原创 2021-04-21
原创 2021-04-21
原创 2021-04-21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