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特 2021-04-19
这条河,曾经芳草萋萋,水清如碧,船舶穿行,鱼虾成群。落日中,遍布两岸的香茅在晚风中摇曳生姿。人们说,这——或许就是她名字的由来。
这条河,曾在流域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经济、人口爆发式增长情况下,因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环境管理相对薄弱,而造成重度污染,甚至成为广东省污染最严重、治理难度最大、治理任务最紧迫的河流。人们说,她——成了“深圳脸上的一道疤”。
这条河,新时代焕发新生机。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在广东省委书记、省第一总河长李希牵头督办下,深圳以超常规举措,全面开展治水提质攻坚战,“水清岸绿、人水和谐”的美丽画卷如今沿河徐徐展开。人们说,“母亲河”回来了,她更美更靓了。
这条河,就是深圳市第一大河茅洲河。
茅洲河实现“由污到治”,成为深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生态治理、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案例和范本。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浩翰 摄
茅洲河发源于深圳阳台山北麓,流经现在的光明区、宝安区以及东莞市的长安镇,汇入西部海域,全长31.3公里,流域总面积388平方公里,在深圳境内311平方公里,约占市域面积的1/7。
从“黑臭河”到“生态河”,深圳“复活”的不仅仅是茅洲河。
经过4年多时间、1500多个日夜奋战,2019年底,深圳全市159个黑臭水体和1467个小微黑臭水体全面消除黑臭,河流水质实现历史性转变,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成为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
更令人兴奋的是,2025年,深圳将实现全市河流水质达IV类水以上,主要河道达到III类水、可以游泳的目标。
今天,我们全景式回顾茅洲河“由清到污”“由污到治”的过程,撷取一个个难忘的瞬间和珍贵的片断,讲述水与人、水与城、水与产业、水与文化相关的故事,希望能为深圳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生态治理、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一个案例和范本。
(一)第一道考题
2017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星期六,深圳。
连续多日的绵绵阴雨天气虽然按下了暂停键,但午后的天空仍不见一丝阳光。乌云笼罩着天际,黑压压的令人感到很是压抑。
溯源而上。
从市委大院出发,中巴车一路飞驰。
上任深圳市委书记仅20天的王伟中,利用周末直奔珠江口西岸。
那里,有他就任深圳主官后第一张考卷中的第一道考题。
宝安。燕罗街道,深圳的“西北门户”。位于此处的茅洲河洋涌河水闸,是王伟中此行调研的第一站。
中巴车在岸边停了下来。
穿着白衬衫、藏青色西裤,戴着黑边眼镜的王伟中快步下车,急切地望向河道两岸。
墨黑色的河水,各种垃圾漂浮的河面,被污泥覆盖的河岸,刺鼻的臭味……
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茅洲河污染的现状之烈、污染的程度之深,还是让王伟中的眉头越皱越紧,表情也越来越凝重。
从茅洲河洋涌河水闸段、茅洲河1号底泥处理厂,到沙井河入茅洲河干流汇口段、茅洲河中上游楼村水河段,王伟中边走边看。污水直排、底泥处理、河道整治如何,全流域乃至全市域水污染治理情况怎么样,王伟中边问边思考。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茅洲河污染程度逐年加剧,高峰时期流域内每天有上百万吨污水入河,水呈黑色黏稠状,建筑垃圾、生活垃圾随处可见。
2013年至2014年,茅洲河污染问题连续两年被广东省环保厅和广东省监察厅列为省挂牌督办的十大重点环境问题之一。
2014年2季度至2016年2季度,广东省共发布重点河流水质监测季度报告9次,茅洲河污染严重程度均位居全省第一。
批评的声音越发频密,治污的战鼓日益催人。
更大的压力、更重的担子,是来自于民生民意,来自于中央环保督察组针对茅洲河的有关情况反馈。
2016年11月28日至12月28日,中央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对广东省开展环境保护督察,并于翌年4月13日向广东省委、省政府进行了反馈。
在这次反馈中,茅洲河被几次点名。
中央环保督察组指出:深圳市在茅洲河等流域污染治理中,大量采取箱涵截污,导致清污不分,雨污不分,截污效果大打折扣;治理整体谋划和系统推进不够。截至督察时,深圳、东莞两市每天仍有约45万吨生活污水直排入河。
如何尽快扭转局面,如何彻底根治水污染现状,如何实现水环境综合治理,如何打造亲水乐园?
同行的时任深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市治水提质指挥部总指挥张虎,时任市治水提质指挥部副总指挥、市水务局局长王立新等人见缝插针,边走边汇报,王伟中边听边思考,心情沉重。
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压力山大,王伟中不能不焦虑。
抬眼望去:茅洲河流域所在位置,早已是人口稠密、开发强度很高的建成区。河流两岸,各种厂房、园区遍地开花,一点空地都看不见。由于下游配套污水处理厂尚未完工,中上游截污箱涵截留的污水又重回河道,宛若一条“黑龙”。
黑臭的茅洲河,损害的是两岸市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牵动的是省市区各级领导的心。
2017年1月13日,王伟中此次调研的3个月前,时任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专程来到茅洲河上寮河口泵站工程现场和1号底泥处理厂调研,实地检查茅洲河流域综合整治工作,听取重点河流治污工作情况汇报。
“要抓好茅洲河治理工作,持续加大治污力度,流域内有关地市要切实担负起治污责任,确保完成治理目标。”
面对一众省市区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胡春华提出了明确要求。
3个多月的时间转瞬即逝。
怎么办?
“全面消除建成区黑臭水体,完成治水提质任务艰巨、刻不容缓!”
站在茅洲河河畔,顾不上擦去一脸汗水的王伟中神情严峻,以斩钉截铁的语气,向同行的相关各级各部门发出了治污动员令。
“要严格按照中央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的反馈意见,强化问题导向,抓紧整改落实,保质保量、提速提效,确保完成治水提质硬任务,为市民群众营造良好的亲水宜居环境。”
“一定要把茅洲河治好,给人民群众满意的答复!”
(二)香茅摇曳中的茅洲河
洋涌河段,奔流不息的茅洲河水面渐宽,水流渐缓,弯弯的河流从村前绕过。两岸香茅丛生,河水清澈见底。
得益于茅洲河咸淡水交汇的特殊条件,沿河两岸,人们依水而居,“靠水吃水”,在水边摸鱼虾谋生,孩子们开心地在水中嬉闹。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凌晨4点,趁着潮水退去,年少的洪永林约上小伙伴,背着渔网潜入河水中捕捞鱼虾,天亮时分满载而归,“每斤能卖个3元钱左右,可以补贴家用了。”
回忆起过往的时光,如今已届六旬的洪永林依然感慨不已。
和洪永林一样,40多岁的洪伟江自幼就在河边长大,曾经清碧如许的茅洲河也是他童年最喜欢玩耍的地方。
洪伟江是个精干的中年汉子,也是洪桥头社区的当家人——社区党委书记。
洪桥头社区位于洋涌河南岸一片相对平缓的丘岗地带,属于宝安区燕罗街道,社区原村民都姓洪。
洪氏族人在南宋末年迁徙至此,此后就和茅洲河结下不解之缘,就连“洪桥头”这个地名都与河水有关。
1938年,因宝太路(现在的107国道一段)需要途经此地,洋涌河上架起了木桥,而村子是在桥头边,村人大多为洪姓,故名洪桥头村。
一边是甘蔗林,一边是咸水稻,还有河水中抓不完的鱼虾……
沿河人的记忆中,茅洲河令人神往。
历史上,茅洲河曾经船舶穿行、鱼虾成群、水草丰美。如今的宝安沙井一带,曾是河流冲击而成的海滨沙洲,到处有适宜湿地生长的茅草。
茅洲河两岸,高大的香茅随风摇曳,蓬松的芦花在金色的秋风中尽情怒放,是各类水鸟的天堂。人们称这块地方为“茅洲”,流经这里的河流叫茅洲河。
水养育了人们,水孕育了城市。
清代康熙年间,沙井成为宝安地区唯一出海口,货船经茅洲河、新桥河进入沙井,流域内共形成14个墟市。如今新桥社区的清平墟,便是当时的商贸中心,在新桥河上修建、连接清平墟的永兴桥,是深圳现存唯一的古石桥。
茅洲河的“馈赠”,让沿岸人民亲切地称呼她为“母亲河”。
74岁的黄耀棠曾是燕罗街道塘下涌一村村长。打小就住在茅洲河边的老人,回忆中的茅洲河里到处是鱼虾,大家在河里洗衣服,抬水回家用。
“那个时候,每到夏天,一年一度的‘扒龙舟’大赛热闹非凡。”
说起划龙船比赛,黄耀棠老人眼睛里放出光来。
到了下水训练这一天,龙舟必须要“采青”。“采青”一般由老龙头负责,就是把事先准备好的香茅草、柚子叶或黄皮叶、生菜等“采青”材料捆绑在一起,由训练有素的扒丁(划手)们用香茅草围住龙船嘴,接着用备好的食物祭拜龙舟、神灵,随后绕龙舟赛道划一周。
挑选良辰吉日“采青”,这也是广东“扒龙舟”的传统,意思是让龙神吃饱,寓意平安吉祥、风调雨顺。
黄耀棠想不到的是,最受茅洲河两岸居民欢迎的“扒龙舟”,有一天,消失了。
(原标题《驯水记:茅洲河样本(上篇)》)
原创 2021-04-19
原创 2021-04-19
原创 2021-04-19
原创 2021-04-19
原创 2021-04-19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