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2021-03-16 原创
宝安日报记者 赵盼盼/文 宋璐/图
本报记者采访和风。
“向您自荐一个题目——《宝安有个老戏迷》,这个老戏迷就是本人。我今年已84岁,从4岁在农村看高台戏至今,从未停下对戏曲的热爱……”近日,记者收到本报老读者和风(原名黄玉芳)的“自荐信”。随即,记者约访到这位84岁的“老戏迷”。“戏曲影响了我的一生,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魂,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粮。”他说。
其实,和风不仅是本报的忠实读者,也是本报“文化茶座”的老朋友了。他曾多次做客“文化茶座”,既分享过家乡女娲城女性文化的非凡魅力,也讲述过母亲文化、孝文化,还分享过他与豫剧《朝阳沟》的“深厚情感”。据了解,和风是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文化局创作室退休干部,现随儿子一家居住在宝安区新安街道。从小在女娲文化哺育下长大的他,还是周口市女娲经歌及女性歌谣、儿歌、女谜非遗传承人。
“我是个老戏迷啦,从4岁在农村看高台戏至今已80年啦。”正说着,和风老师便哼唱起了豫剧《燕英买母》的选段。他的这番演绎合情入理、有血有肉、活灵活现,不由得让人从心底里发出赞叹。演唱结束后,他还不忘分享这部戏的故事内容。儿时和青少年时代的和风老师,不管听什么戏,只要两遍,他就能能记下该剧目的唱词。“唱戏、听戏、演戏都可以给人一种艺术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满足!”他说出了这80年来,自己为什么对戏曲如醉如痴的原因。
《西华县戏曲志》。
“12岁在西华县中学(现为西华县实验中学)读初中时,我便登上了学校的舞台,参演国《刘胡兰》《王秀鸾》《赤叶河》等剧目。”回忆起往事,和风老师如数家珍,脸上洋溢着自豪感和幸福感。那时,他们出去演出,当地的村民都列队欢迎;演出结束要走时,村民们更是万分感激,送他们鸡蛋、玉米等,很难推脱掉。“当时我们宣传队的队员,年龄最大的十七岁,年龄最小的十一岁。队员之间亲如兄弟姐妹,一次在清河驿乡演出,时逢大雨,住房紧张,男女同学同居一室,便互让方便,争着往门口风口处睡,相持不下。后来老师硬拉开学生,自己在门口住。女队员像姐姐般为感冒发烧的小学员煎药洗衣……”说到动情处,和风老师的眼中泛起泪花,“这些都是我一生的财富。”
1958年,郑州西郊第二砂轮厂做宣传工作的和风老师成为豫剧《朝阳沟》的“忠粉”。在采访和风老师当日,他分享了自己与《朝阳沟》编导杨兰春的友谊。“呕心沥血编导忙,六十六载非寻常,谁开中原现代戏,如春似兰一老杨,歌人民者民不忘。颂真善美世流芳,乱花迷眼何处去,《朝阳沟》里面朝阳。”和风老师还写下《贺老杨从艺66周年》赠给杨兰春。从40岁起,和风老师进入了西华县文化局创作室工作,曾主编《西华县戏曲志》,并从事专业戏曲的创作。他认为,自己对曲艺、豫剧唱词有着超强记忆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母亲从小就教他女经谣,对他影响很大,“我最感激的就是我的母亲”。
“一生编唱小人物,苦辣酸甜都是小幸福。”退休后,和风老师致力于戏曲文化的传承。“因为,他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风老师说出此话时字句铿锵。
原创 2021-03-16
原创 2021-03-16
原创 2021-03-16
原创 2021-03-16
原创 2021-03-15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