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2021-06-02 原创
宝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芳 通讯员 木冰 樊泽田 文/图
人物简介 曾锡华,宝安新桥人,1951年入伍,1952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并入朝作战,被编入志愿军后勤警卫三团,1954年12月退伍。
一声召唤 热血男儿奔赴前线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当战火即将烧到鸭绿江边时,党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同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作战。1951年,23岁的曾锡华,毅然报名参军。
“我的心愿就是能够上朝鲜战场打仗!小时候,我的父母常常教育我,没有大家就没有小家,做人要守廉守纪,也要懂牺牲、会奉献。”曾锡华老人说这就是他当年入伍时的想法。战场上,敌人的飞机在头顶盘旋,白天和晚上都在轮流寻找目标进行轰炸。为了避免被敌人发现,部队都是白天隐蔽警戒,晚上行军,天一亮就在山沟里休息。朝鲜的冬天很冷,有零下三四十度,一口气呼出去,嘴边都是霜,手一碰到金属就会被粘上,很多战士的手脚、耳朵都被冻烂了。晚上在雪地里行走,鞋里面全都是雪水,鞋袜和脚都冻到一起,脱不下来。虽然条件如此的艰苦,但战士们都满腔热血,没有一个人害怕,也没有一个人退缩。
曾锡华所在部队驻军的地方地处朝鲜北部苦寒山区,终年积雪,渺无人烟,传说老鹰飞到岭上,血也会被冻住,坠落在地面上,因此当地老百姓称此地为死鹰岭。部队在死鹰岭扎营那段时间,“联合国军”每天都会派出空军部队进行轰炸,每次轰炸长达20多分钟,而且频率越来越高。身负保护首长重任的曾锡华,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每当听到飞机的轰鸣声,就要第一时间护送首长进入防空洞。
不畏牺牲 勇往直前
曾锡华说,他们刚进朝鲜时,一路上到处是破烂的汽车、坦克、弹坑,被炸死的老百姓尸体掩藏在残垣断壁的废墟里,部队的处境也十分艰难。敌军一旦发现目标,轰炸就会变得越来越疯狂。很多战友被炸伤、炸残甚至炸死,曾锡华还亲眼见过整个班的人全部被炸死,那个班里有一名战士也来自宝安。
刚上战场时,曾锡华也曾害怕过,但目睹战友的牺牲后,这些想法改变了,他只想早一点把敌人消灭干净。当时脑子里的念头只有听部队的、听首长的,只要自己还有一丝力气,还有一根手指头能动,就一定要保护好首长,哪怕是死,也要死在战场上,为国家而死,是一种光荣。为了保护首长,曾锡华在一次轰炸中,被炮弹的冲击波炸晕过去,醒来后第一时间不顾自己的伤势,拼了命地寻找首长,确认他安全后才接受军医的治疗。由于治疗不及时,炮弹的冲击波伤到了听力,带来的后遗症影响终身。
脱下戎装 投身地方建设
曾锡华1954年12月退伍,1955年1月回到家乡,当时的新桥很穷,曾锡华家里也不富裕,亲戚朋友曾劝他找政府安排工作,但曾锡华没有同意,他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成家立业。“我的很多战友都牺牲在战场上,他们的遗体都没带回来。我能回来就是最大的幸运了,怎么可以给政府添麻烦?生活上遇到困难时,我就会想起在朝鲜的日子,和打仗比,这点困难又算什么?”靠着这股韧劲,他逐渐获得乡亲父老的信赖,后来还被推选到合作社当干部,承包村里的石场,为地方建设添砖加瓦。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靠的是团结,这胜利来得很不容易。改革开放以后,深圳的建设日新月异,现在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当年战友们的血没有白流,我们要把这种红色基因和抗美援朝精神世代传下去。”如今已92岁高龄的曾锡华仍初心不改,经常教育子女、左邻右舍。他始终相信言传身教的力量,只有通过身体力行,为子孙辈树立榜样,才能将先辈守纪从廉、奉献牺牲的精神代代相传。受他影响,他的3个孙子都先后参军到部队锻炼,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谐稳定建功立业。
原创 2021-06-02
原创 2021-06-02
原创 2021-06-02
原创 2021-06-02
原创 2021-06-02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