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2021-05-19 原创
宝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芳 通讯员 张淼 樊泽田 文/图
刘正阳。
人物简介
刘正阳,1936年出生在湖南益阳,1951年入伍,1954年退伍,转业后到北大荒支援农垦,后来服从组织安排到小兴安岭林业局当卫生员。1965年,党发出开发和支援大兴安岭的号召,刘正阳积极响应号召,成为开发支援大兴安岭的第一批党员干部。他先后在大兴安岭塔河林业公司政治部、组织部、纪委等部门工作至退休。2009年,刘正阳定居宝安。
瘦弱小兵凭借过硬枪法赢得认可
刘正阳的父母都是农民,兄弟姐妹共有5人,他是长子,小时候家里很穷,从懂事开始,就带着自己的妹妹干农活。为了挣口饭吃,除了收花生收地瓜,刘正阳还要编草席,就是这样也只能勉强换到一点米,常常吃了上顿没有下顿。
偶然的一次机会,刘正阳得知了征兵的事情。与其留在家中一辈子碌碌无为,还要增加家里的负担,不如参军入伍,报效祖国,还能吃饱,刘正阳的心一下子就坚定了下来。报名那天,还有很多像他这样大的孩子,因为年纪小,加上营养不良,刘正阳在同龄人中也显得特别瘦小。指导员看他如此瘦弱,担心打枪打不中目标,抛手榴弹还可能把自己人炸了,本来是要让他回去的。刘正阳不服气,说自己枪打得很好,并要了五颗子弹打靶给大家看,打完之后,靶子上一颗子弹都没有,大家都笑话刘正阳讲大话。刘正阳不服气,要求在靶子上糊一张白纸,重新打一次。这一次,指导员发现,糊在靶子上的白纸正中心被射穿,五颗子弹全部从一个洞中过去,不由得惊呼他是“神枪手”,当即就把他留在部队。
行军路上非常艰苦,经常满脚都是泡,为了能继续走下去,刘正阳主动找到班长,借用绣花针挑泡,整个过程刘正阳眉头都不会跳一下。虽然当兵时的居住环境比较差,但至少有饭吃,还有读书学习的机会,可以学说普通话,这是他从来不敢想象的,这为他往后从事文书工作打下基础。
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前夕,为防止联军反扑,确保停战协定的签订,刘正阳所在部队紧急集合,带上装备,仅用了一天便赶到了朝鲜。刘正阳内心特别激动,他认为报效祖国的机会终于来了,天还没亮,刘正阳和他的战友就已经严阵以待,等候下一步命令。当天,随着战争双方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朝鲜战争宣告结束。和平的到来、战争的胜利让整个部队沸腾,唯一让刘正阳感到遗憾的是,自己没能用过硬的枪法在战场上打击敌军。
血性男儿舍小家奔赴边疆支援
1954年,刘正阳转业到北大荒开垦,后根据组织安排前往小兴安岭参与地方建设,本以为往后的人生会这样平凡地度过,一则号召改变了他的想法。1965年,党发出开发和支援大兴安岭的号召,要求去支援边疆的人必须是年轻的党员干部,而且政治觉悟要高,才29岁的刘正阳怀着满腔热血,想要报效祖国。可是,一边是为祖国而奋斗的梦想,一边是妻子和3个年幼的孩子,他也曾犹豫过。一番内心挣扎后,他内心的天平选择向国家倾斜。为了避免妻子的阻止,他瞒着她偷偷报了名。在开往大兴安岭的车上,刘正阳很高兴,他终于有机会能干出一番事业。
尽管考虑到了各种可能的困难,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可是到了目的地一看,那里的条件艰苦程度超乎他的想象。缺吃少穿、物资匮乏、天寒地冻。住的是石头房,到处都是缝隙,一到晚上冷风嗖嗖,室内温度能到零下50多度,即使穿着毛皮大衣依然能冻得人睡不着,为了保暖,刘正阳经常在半夜爬起来蹦跳着取暖。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刘正阳始终没有一丝放弃的念头,先后在大兴安岭塔河林业公司政治部、组织部、纪委等部门工作至退休,如今在宝安安享晚年。
原创 2021-05-19
原创 2021-05-19
原创 2021-05-19
原创 2021-05-18
读特 2021-05-18
评论